屬意中的電源 cable 線身,10 awg 將由 5T00UP 擔綱,12 awg 仍在尋覓中。14 awg 的,想起很久以前曾向網友購得一款單股無屏蔽的老紅銅線,印象甚好。蒙網友割愛,14 awg 線身有了著落,不過包括向 Techflex 下單的各項部品尚未到手,也只能暫時閒著。 趁著空檔,試驗一下這條線的整理,算是暖身吧。
常在網上瀏覽的網友,對這條線應該有印象,先來看看她的風采,
拆船老紅銅線,由 41 芯 30 awg(.26mm)的純紅銅導體,與黑色不知何種絕緣介質(有點像 PVC,又有點像橡膠,很扎實),外加玻璃纖維布線包覆,構成外徑 4.0 mm 的 14 awg 單股 cable。
14 awg 本身線徑夠粗,足可以用作後級電源線。令人喜悅的是 41 x 30 awg 的結構,cable 的電阻小,又可避免集膚效應。您或許會說,集膚效應高頻才會影響,電源線無關吧?先看下表,如果是 14 gauge 的單芯線,6.7 kHz 以上頻率就發生集膚效應了,而 30 gauge 則需超過 270kHz 才會發生。雖然電源 cable 傳送的是能量,不是信號,但是感應而來、你所不希望發生的諸多干擾呢?它們的頻率有高有低耶,6.7 kHz vs 270 kHz 的防護門檻,你喜歡哪一個呢?
喜歡 41 x 30 awg 結構的另一個原因是,當鎖上電源插頭時,可以有較多的接觸面積,傳導率自然較好,符合我理想 cable 的條件。嗯,也蠻適合喇叭線壓接端子。
咦?不對啊,2C 少了 1C 怎麼辦?自己動手做絞線對咯。不過這裡有個小小要求,絞線對中間的「lay」(兩個交叉點間的距離)要越小越好,兩導體絞得越緊、越短,抵銷雜訊的效果就越好。如果絞線鬆散,不僅沒有抗雜訊效果,而且兩導體之間的距離會因彎折移動產生變化,反而增加 cable電容電感以至於阻抗的變化,使電氣規格並未處在穩定狀態,會大大地減分,不可不慎!
目標不超過 一英吋 ,不過畢竟不是機器,做到手痛,結果小於 一英吋 ,有點過頭了,還真擔心損及內部導體。好在做之前有對此線加工,看圖猜得到是哪裡嗎?
玻璃纖維有個麻煩的地方,纖維細小會附在皮膚上,又刺又養,弄完一條線,包準你徹夜難眠,難過一整天。先前沒經驗,在客廳整線,當晚自己癢不說,小犬喜歡在地上爬,結果也中獎。這次學乖了,侷限在一小區塊作業,特別買了橡膠手套(就是洗馬桶用的那種啦)應付。
考慮玻纖布線日久可能受環境影響老化,替她加上一層透明 PE 套管,熱縮之後緊密貼合,還可以摸到原來的紋路,既增加線身防護,又多了彈性緩衝,而且絞線時線身規律平整,作業控制度大幅提昇,一舉數得。PE 本身是僅次於鐵氟龍的絕緣介質(參考「Wire & Cable (三) 線的參數 (1)」之 Insulation),對線本身的品質有提昇效果。那為何不用鐵氟龍呢?鐵氟龍套管沒有彈性,無法緊密,上述的諸多優點都無法達到,而鐵氟龍熱縮管的熱縮溫度太高,線會融化掉,也無法作業,實在遺憾!下圖是嘗試 100% foil 作業,還是約略可以看出絞線的「lay」。
為了讓絞線穩固不跑掉,每隔四個「lay」就用鐵氟龍膠帶纏住。絞完之後,除了手累一點外,還滿順利的,也少了玻纖摩擦的碎屑,加了 PE 果然好用!
100% foil 是我理想電源 cable 遮蔽的一部分,此時先用窄版鋁箔膠帶實驗。完成後,故意彎曲線身,觀察包覆結果相當不錯,不會因此露出空隙,也不會因而增加線身的硬度,good!只待 Techflex 的金屬遮蔽網來到就可完成理想中的 100% foil + copper braid 雙遮蔽了。
5T00UP 也好,此線也好,能不加料直接用作電源 cable 嗎? Cable 的應用並不是只看金屬導體,cable 的特性規格是所有的構成合併產生,例如絕緣與遮蔽乃至於外的被覆,都對「電氣規格」有影響。配合應用所需的「機械」與「環境」要求,三者總合而成此 cable 的目的規格。筆者的 ideal cable 是以 Belden 的口碑款為模型,diy 自己的 MOW,補強之後再做使用,比較心安。期待各項部品到齊之後,再試試其他組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